老子

《道德经》与《德道经》

老子八十一章共五千余字,起初只是一段话,既无章节也没名字。后来为了便于阅读,人们把意思相近的部分断开为八十一章,然后又把以讲“道”为主的章节合在一起称为《道经》,把以讲“德”为主的部分合在一起称为《德经》。在通常流通的版本中《道经》放在《德经》前面,所以合称为《道德经》。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包含有两本《道德经》,称为甲本和乙本。这两本《道德经》对老子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者们通过对出土文献和现行版本的对比,从各方面增深了对《道德经》的理解。而出土文献和先行版本的最大不同便是《德经》和《道经》顺序了,无论是甲本还是乙本,《德经》都放在了《道经》的前面。这个顺序其实与《韩非子/说老》(世界上最早的老子诠释书)的说明顺序吻合。而把《德经》放在《道经》的前面也是有道理的,无论是从修道者还是从应用者的观点来说,一般都要由易到难,从具体事例理解抽象总结。所以最起码初读者是应该由《德经》读起的。

因此有人下结论说在老子八十一章的原本中,《德经》就在《道经》的前面,应该称为《德道经》。怎么称呼倒也无所谓,但有关老子“原本”问题,其实并没有这么简单。首先、马王堆出土的文献并不代表汉代所有的文献,马王堆甲乙本的价值虽高,但还不足以断定老子八十一章经的原本;其次,虽然一本书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变化,但像前后顺序颠倒过来这样大的变动,是很难在自然流传的过程中发生的。

对此,我比较赞同的观点是:最起码在战国时代《道德经》和《德道经》已经并存,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德经》因为某些优势,淘汰了《德道经》最终演化成今天的版本。所以尽管马王堆出土了《德道经》,而我们在书店里买到的还是《道德经》,不是因为编者不知道马王堆甲乙本,而是这其中有着很多复杂的事情。所以我这里也暂称老子八十一章为《道德经》。

此外《道德经》和《德道经》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表现了立场的不同。《道德经》以道家为主,表现了从“道”推导出“德”的思想,强调作为自然法则的“道”。而《德道经》则以法家为主,强调人们行为准则的“德”,重视通过修为体会“道”。

不过正所谓“妙徼同出而异名”,从抽象推导具体和从具体概括感悟抽象,都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侧面。“道”与“德”的关系相辅相成,偏重于道家也好法家也好,都不可只认定一方而排斥另一方。


备记:

关于甲乙本的时代。甲本在乙本之前,甲本大概在汉朝建立之前,也就是说秦朝或战国时期,而乙本则在汉朝建立之后,惠帝之前。

小知识:

判定时代的方法或许有很多,比如说科学鉴定文本材料,文章收藏者在书中留下的记号等等。此外还有一个既不需要调查文物原本,也不需要专业知识的方法:避讳。

过去人们不许直呼皇帝名字。即便是书中,凡有与皇帝名字相同的字,也都要换成别的。如果忘了或故意不改,治“大不敬”罪,弄不好还要砍头。所以可以根据皇帝名字的避讳与否来推测文本的时间。

我们来具体看一下甲乙本。德经有“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一章(大概在五十四章),其中有“以邦观邦”四个字。甲本记载的是“以邦观邦”,而到了乙本,却成了“以国观国”。可以推测,因为汉高祖叫刘邦,所以乙本不敢再用“邦”字,只好改成“国”了。而甲本之所以还是“邦”,大概是因为写这书的时候刘邦还没有当皇帝,自无从可避了。然后再看刘邦之后的汉惠帝或汉惠帝之后的皇帝,乙本都未对他们进行避讳。

所以可以推测:甲本在汉高祖即位之前,而乙本在汉高祖即位之后,汉惠帝即位之前。

当然了,这只是简单推测的方法,实际考证是要结合多种办法,考虑到各种因素的。

本文于2008年11月最初发表在我的空间,交流请来 http://hi.baidu.com/sea85419/blog/item/1ed3116cd8b08dfc431694f5.html
转载时请注明这里或空间网址。

inserted by FC2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