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孔子之道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意思是说以德行感化周围的人、影响施政者,这本身也不失为一种政治,并非只有做官才是政治。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洞察到了所谓“政治”的一些事实,也表明了孔子对政治的态度。

世间所谓政治的成功,不外乎两种。第一、改革革命,比如说商鞅变法,比如说资本主义革命,比如说社会主义革命;第二、GDP,就是让大家更有钱,丰富物质生活。

而第一种成功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存在大的问题,需要人民生活痛苦。这时革命或改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人们的痛苦,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需要看到的是:第一、这种革命实际为势在必行,随人的主观转移的因素其实很有限;第二、人们容易过大的评价革命和改革,这些活动虽然能推翻一个特权阶级,但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新的特权的取而代之,而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真正能改变多少其实很难说。“革命或许可以推翻一些个人的专制,推翻一些充满利欲与支配欲的压制。但却很难带来人们思考问题方式上的革新,新的偏见仍会被利用于操纵毫无思虑的民众,这与旧的偏见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康德《启蒙是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自由、民主,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偏见”,当然了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政治也都是需要这种“偏见”的。

第二种成功是很实在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物质的充实与心灵的充实有很大的关系,但也并不能画等号。还记得一位日本初中政治老师曾这么对我说:“社会主义也好、资本主义也好,其实都不重要。能让国民每天高高兴兴的,就是好的政治。中国物质不够丰富这一点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就是不好的,日本虽然有钱,但从周围人的生活来看,日本的政治也并不是好的政治。”

诚然,这些政治在保证社会的安定,在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方面上是必不可少的。但相信当一个人看清了其中的假象时,便难以满足于为其鞠躬尽瘁了。而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时,心灵的充实则应成为更重要的问题。但具体应该做什么却是没有答案的。孔子以行动给出了一个例子:“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政治家们最高尚的目标便是“使人人过上幸福生活”。如果说凡是面向这一目标所作出的努力都叫政治的话,踏踏实实的影响周围的每一个人确实也是一种政治。而这种政治才是最直接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从这点来看“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这句话中其实隐藏着“无为”的影子。

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仔细体会“务本”的含义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无为”的一种具体体现。

需要说明的是,孔子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种境界的。早年的孔子也渴望侍官,渴望得到王侯们的重用。但“务本”的思想虽然治本,但很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本来就不适合在官场上应用,孔子自然也难以得到器重获得实权。孔子对自己的人生这么概括:“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相必他也是在经历了众多挫折后终于看清了这些(不惑),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了(知天命)。

对于我来说,孔子是一个在特殊年代特殊背景下的“道”的感悟者实践者。我们应该从孔子身上看“道”是如何具体应用的,从而思考自己该如何行动,而不是表面的“模仿”,甚至将其言语作为“金科玉律”来束缚人性。

本文于2009年1月最初发表在我的空间,交流请来 http://hi.baidu.com/sea85419/blog/item/90f757ca13393318be09e6a1.html

inserted by FC2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