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

儒法道

《管子》一书最大的特点便是“杂”,但它的杂却并不是仅仅将多个学派收录在一起,而是将它们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比如说《内业篇》对道进行了阐述,其中对“道”与“德”的关系论述了很多,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强调了在修道过程中作为工具的儒家思想。同时又以:“凡道必周必密,必宽必舒,必坚必固。守善勿舍,逐淫泽薄。既知其极,反于道德。”指出了作为道家修行结果的儒家现象。

《管子》一直被认为是法家著作,其中固然是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也阐明了一些发家的手段。但在《内业篇》中也明确指出:“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惩过。气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听。”指出刑罚只是工具,使用时应以道与儒作为主导。

对于初学者来说,儒家法家道家或许是相互抵触,无法兼容的。确实,各学派的思想不仅是在具体主张上互相冲突,在历史上各个学派的学者间也发生了很多次争论,几乎没有和解的时候。

但经过一些深入的了解,人们往往会发现这三者之间其实是有很多正面联系的。比如说法家思想便被认为“其本归于黄老”,而著名的法家人物韩非子和李斯却又都是儒家人物荀子的门人。韩非子对儒家学派虽然“深恶痛绝”,但对孔子本身却还是满怀敬意的。只是认为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天下少有,要国民都像孔子一样是不现实的,所以反对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而韩非提出法制的最大原因也只是当时到了需要法制的时代,其根本动机也无非是为国为民,只是扮演的角色与儒家不同。

所以说无论是儒家法家还是道家,其根本并不对立(“道只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形势》)。就如同不管多么高级的数学或物理定理都有其使用范围一样,任何思想的具体主张也都有它适用的具体条件和具体目的。而至于后世形成的那些个争论不休互不承认的学者们,就好像是一群没有理解实质内容而却只会“硬套公式”的笨学生。

儒法道三种思想都在某种程度上深刻把握了事物的一些侧面。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侧面中的一个会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在现实世界中各个侧面往往都是密切关联的。而真正治理国家的人,则要考虑到事物的方方面面的。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然而其中真正实际治理过国家的人却很少。在这点上管仲是与众不同的,他在政治上留下了确确实实的功绩。所以他那融合性强的特征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其实不仅仅是管仲,所有成功的实干家都必然要海纳百川。他们或许会打着一家思想的旗号的,但实质上必然要使各家思想互补长短。所以很多人说中国历史上那些有卓越才能的皇帝“外示儒家内用黄老”。但在我看来这里面其实没有什么外示和内用的,健康的政治必然要融合众多,真正的儒家需要在内部包含黄老,而黄老之形而上的道要具体体现出来也必然要借助于儒家形而下的德。

儒法道在本质上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本文于2009年1月最初发表在我的空间,交流请来 http://hi.baidu.com/sea85419/blog/item/5d717d0eeb12642d6159f355.html
转载时请注明这里或空间网址。
inserted by FC2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