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

管鲍之交

管仲字夷吾,公元前725年生(有疑点)公元前645年没。辅佐齐恒公成就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思想家(孔子BC551到BC479,孟子BC372到BC289,庄子BC369到BC286,韩非子BC281到BC233),其政治才能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承认,诸葛亮就曾自比“管仲乐毅”,曹操也在《举贤令》中引用管仲的事迹说明“举贤毋须拘于品行”。

关于管仲,有《管子》一书,虽然并非管仲亲手所著,但也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管仲的思想。而至于《管子》的派系,《隋书经籍志》将它分为法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分到了道家。人们可以在管仲身上和《管子》一书中看到很多东西,政治、经济、外交、富国强兵、民心、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今天人们提到管仲时一般把他说成“杂家”,也就是说无法分类。由于管仲是春秋战国最早的思想家,也有人由此推测儒法道及其他派系多出于一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才出现了分裂。

管子的思想有很多独到之处,但现代人在提到管子时,相信首先想到的不是他的思想,而是“管鲍之交”这个词。这里也对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对于鲍叔牙来说,管仲是个很过分的家伙。两个人一起做生意赚了钱,分红时管仲却给自己得的多而给鲍叔牙的少,但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穷,不计较也不认为管仲贪心;后来管仲又和鲍叔牙一起做事,这回不但没赚钱还把事情也给搞砸了,而鲍叔牙也只是说管仲运气不好,不认为他无能;管仲多次做官却被罢免,鲍叔牙不说他不贤能,而是认为时机不好;管仲从军,去打仗的时候他站在最后,而到回家的时候却总是跑在最前面,鲍叔牙也理解管仲是因为家中的母亲年老需要照顾,而不是他怯战。

这么一对朋友后来各为其主,成了争夺齐国国君的敌人。国君争夺战最终以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齐恒公)的胜利而告终。而管仲辅佐的公子纠被杀,管仲本人也做了阶下囚。按照当时的节操,管仲本应该自杀的,而不是入牢受辱。就在别人对管仲议论纷纷的时候,鲍叔牙却理解管仲并不是贪生怕死或不知羞耻,知道他不以小节为羞耻,而更羞于自己拥有如此的才能却无法报效国家。于是后来鲍叔牙大力推荐管仲给齐恒公,把本属于自己的丞相位置也让给了管仲。鲍叔牙如此厚道,按说管仲上台后是应该“小报答”一下鲍叔牙的。可他却把所有的要职都任命给了别人。对此鲍叔牙仍不抱怨,知道管仲是在一心为国家选择最合适的人才。

而两个人之间最令人感动的其实是在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恒公找管仲商量让谁做下任丞相时,提出要将相位传与鲍叔牙。而管仲却坚决反对,认为鲍叔牙虽然是君子为人近乎完美,但他过于清白而容不得一丝丑恶,不适合做丞相,推荐了隰朋。有一个叫易牙的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到鲍叔牙那里挑拨离间,说:“管仲的相位本是您推荐的,现在他病了,主君前去询问后任,他却说您不行,反而推荐隰朋,我觉得这很不公平啊。”而鲍叔牙却笑着回答他:“我之所以要推荐管仲,就是因为他忠于国家,对朋友也没有私心。而至于我鲍叔牙,要是让我做司寇,捉拿坏人,还绰绰有余。要是让我掌管国政,像你们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有容身之地?”

据说管仲曾经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看来一点也不为过。

通常人们认为鲍叔牙是伯乐,管仲就是“千里马”。而“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所以鲍叔牙“更可贵”。但我却更喜欢管仲,喜欢他的那种不拘小节不羞小耻,为自己才能“负责”的气魄。而鲍叔牙对管仲的爱惜理解,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来源于管仲的人格魅力。后世多有“虽有夷吾之材,却无鲍叔之遇”的感叹,但发出这种感叹的人们大多没有管仲那样的人格魅力和个人修为。管仲自身不仅没有发过类似的牢骚,而且还认为有才能却不能显现于世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备记:管仲虽然推荐隰朋做丞相,但不幸的是两年后隰朋就病逝了。齐恒公不得不违背管仲的意愿任命鲍叔牙为相。后来果然鲍叔牙无法忍耐齐恒公的一些行为,被气死了。于是齐国大乱。

本文于2008年12月最初发表在我的空间,交流请来 http://hi.baidu.com/sea85419/blog/item/dbbffd591b510586810a1850.html
转载时请注明这里或空间网址。。
inserted by FC2 system